分享到:

适应国家粮食安全新形势,守住口粮绝对安全底线

发布时间:2020-12-14 14:52     来源:农视网
【字体: 】     打印

近日,农业农村部就当前粮食市场运行和生产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介绍当前粮食市场运行和生产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宁启文主持发布会。

我国粮价总体稳定,三要素支撑

会上,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介绍: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粮价稳中有涨,品种间走势有所分化,不同环节价格波动有所差异。7月份,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集贸市场均价每百斤122.4元,环比涨0.2%,同比涨1.7%,其中稻谷价格涨幅最小,小麦次之,玉米价格涨幅较为明显,收购、批发环节粮价涨幅偏大。我国粮价总体保持稳定,有三个基本面因素支撑:

一是生产稳中向好。粮食市场稳不稳,关键看生产。今年夏粮和早稻已获丰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夏粮产量2856亿斤,增24.2亿斤;早稻产量546亿斤,增20.6亿斤,连续7年下滑后恢复增产。全年稻谷、玉米生产主要看秋粮。从我部农情调度的情况看,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尽管局部旱涝灾害较重,但灾后生产恢复及时有效,秋粮长势总体不错,粮食生产稳中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如果后期不发生大的灾害,全年还将是一个丰收年。

二是粮食库存充裕。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近年来我国口粮库存持续保持高位,目前全国稻谷、小麦库存水平大体相当于城乡居民一年的消费量,玉米库存虽然消化较快,但市场供给有保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有关部门适时加强了储备投放和应急保供,市场供给平稳有序,市场上不缺粮、不缺油。

三是消费较为平稳。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消费相对刚性,年度间一般不会大减也不会大增。今年受疫情影响,口粮居家消费增加,但外出消费有所减少,在消费总量上变化不大;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后,玉米饲用和深加工消费恢复势头良好,但实际需求的增加量也是较为平稳的。前期出现一些消费者和贸易商囤粮现象,短期会拉动市场需求波动,但不会改变粮食消费变化趋势。也就是说,粮食短期需求变化不会对粮价产生持续影响。

中国农影中国三农发布记者提问:日前,《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中提到,到“十四五”期末,我国大概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其中谷物缺口约2500万吨。这一说法引起广泛关注,有人担心这是否就意味着未来国家粮食安全状况会恶化?对此,农业农村部有何回应?

种植业管理司司长 潘文博:

“民以食为天”,人人要吃饭,天天要吃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我们农业农村部门的首要职责,这根弦是始终绷得紧紧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提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就是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方针,就是20字方针。核心要义是端牢中国人的饭碗,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

国家粮食安全是有保障

针对刚才这位媒体朋友提的问题,主要讲两句话:第一句话,目前我们国家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我们都知道,我国粮食已经连续五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去年粮食产量是13277亿斤,13277亿斤这是一个粗略的概念,我们给它平均一下,人均占有量是472公斤,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特别是稻谷、小麦这两大口粮,人均占有量超过200公斤。而且目前我们国家人均口粮消费不到150公斤,150公斤说的是原粮,如果折成成品粮,也就是折成米、折成面,按照出米率70%、出粉率70%算,就是一年一个人准备100公斤的口粮就够了,面和米1:1搭配,就是100斤面、100斤米,基本就够一年的消费了。我们两大口粮人均占有量是200公斤,多年的粮食丰收,库存是充裕的,价格总体平稳。总书记讲,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这是我想说的第一句话。

结构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第二句话,粮食总量平衡下,结构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是能守住的。坦率讲,我们国家的粮食供需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粮食品种中缺口最大的是大豆,前几年我们的大豆面积一度减到了1亿亩以下,这几年我们搞大豆振兴计划,大豆面积连续几年恢复增加,去年恢复到1.4亿亩,是历史上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大豆还有缺口,产不足需,而且产需缺口逐年加大,每年进口8000万吨到9000万吨,这是由于我们国家的资源禀赋决定的,这边要保玉米,保谷物自给,因为玉米、大豆是争地的,东北是争地的,黄淮海夏玉米和夏大豆也是争地的。如果算一下这8000多万吨的大豆,按照国内的耕地生产,需要6亿多亩耕地。我刚才讲的突出矛盾还主要在大豆上。

新形势下,适度进口

我们要适度进口一些,适度进口也是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大谷物中,稻谷平衡,略有盈余,小麦供求平衡,玉米前几年库存较高,经过这几年的调整,现在玉米的结构已经趋于合理了,面积稳定在6亿亩以上,供求基本平衡。为调剂品种余缺进口一部分谷物,但是这部分进口谷物的总量还是偏少的,谷物进多少呢?2019年净进口谷物是1468万吨,占国内的产量2%左右,即便按照专家测算的,“十四五”期末我国谷物进口2500万吨,也就占我国粮食产量的4%,100减4%,我们国家谷物自给率还达到95%以上。这就说明我们国家的谷物自给水平能够做到基本自给,保证在95%以上。

今后我们可能还要适当进口国内短缺的品种,短缺的品种是什么?小麦,小麦不是说都要进口的,小麦进口主要就是强筋、弱筋,强筋做面包,弱筋做糕点、做蛋糕,这两块我们国内生产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但是这个量也不会太大。我们还是以中筋为主,老百姓还是以馒头、面条为主,我们抓小麦生产,抓中间带两头,抓中间的中筋的,把两头的弱筋的和强筋的带一带,这两个需求量不大,进口量也不会大幅增加的。

概括起来讲,我们国家粮食安全总体形势是好的,当前供给没有问题,中长期供应也是有保证的。我们将适应国家粮食安全的新形势新变化,统筹处理好短期和长期、国内国际,坚持以我为主,稳定扩大生产,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同时加强市场调控,合理引导消费,增强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

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 唐珂就这一问题也补充到:社会上对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比较关注,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舆论的关注程度更高,有这样那样的担心,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民以食为天。但是有一点我觉得很明确,那就是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稻谷、小麦两大口粮自给率100%,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可以说我们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一战略目标。国际上粮食一般是指谷物,主要是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我国还包括豆类和薯类,按照国际上的口径,2019年我国谷物年度净进口量不到1500万吨,主要是用来作品种调剂,更好满足个性化需求,多样化消费。

我们发现,对社科院报告里面提到的“十四五”末可能出现1.3亿吨粮食缺口,存在一些误读,社科院报告中讲的粮食缺口,应该指的是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产需缺口,而不是实际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我们实际的供给有保障,产需之间是有缺口,所以产需和供求是两个概念。我国产需缺口大、需要大量进口的主要是大豆,2017年进口量曾达到9553万吨的历史峰值。这种进口有效满足了国内蛋白饲料和油脂的需求。未来我国大豆进口仍将保持高位,通过加强国际经贸合作、稳步拓展大豆进口来源,有效弥补国内产需缺口、保障国内市场供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同时,我国的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将继续立足国内,以我为主保障供给。“十四五”期间,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实施,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并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大豆等油料供给,农产品市场总体也将继续保持基本稳定。

秋粮是全年生产的大头,当前秋粮生产情况怎么样,未来丰收有保障吗?

种植业管理司司长 潘文博:

吃饭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粮食生产是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又遭遇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农业自然灾害偏重发生的特殊情况下展开的。党中央、国务院对抓好今年的粮食生产高度重视,格外关心,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力度之大应该说是多年少有的。在中央政策支持各地工作的推动下,从目前看,今年粮食生产形势总体不错,夏粮、早稻已丰收到手。夏粮增了24.2亿斤,早稻增了20.6亿斤,这两季加在一起是44.8亿斤,这为全年粮食的丰收赢得了主动。

但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是秋粮。秋粮占全年粮食的比重是四分之三,能不能实现全年的粮食丰收,关键看秋粮。习近平总书记7月份在吉林调研时也特别强调,秋粮要争取有个好收成。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今年的秋粮丰收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主要有两点判断:第一个判断就是面积,面积是增加的,面积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初步预计,今年秋粮面积12.84亿亩,增加了500多万亩,这个面积的增加主要是两方面因素:一是春播期间雨水比较好,墒情好,有一些过去偏旱的地块今年种上了。二是疫情的影响,农民对后期粮价上涨有预期。水稻、小麦、玉米的价格都比同期有所上涨,在市场拉动和播种期间墒情好的情况下,今年秋粮的面积是增加的。第二个判断就是长势,长势总体正常。全国粮食的大头在秋粮,秋粮的大头在东北,去年东北的粮食产量为2493亿斤,秋粮接近1万亿斤,占了35%,目前东北的玉米前期授粉授的不错,灌浆灌的不错,大豆已经鼓粒,水稻也压圈了,已经开始有产量了,而且开始逐步落黄。但是前段时间,在辽西和蒙东的个别县受了旱,长势偏差,但其他地方长势都比较均衡,丰收在望。

秋粮还有几个区域,黄淮海、西北主要是玉米,我们国家属于旱作农业区,今年西北的墒情也好,黄淮海也没有受什么灾,所以黄淮海和西北玉米的长势也不错,西南、华南的秋粮主要是水稻,长势总体正常。特别是大家关注的秋粮大省,像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南,这些也是全国粮食大省,也是秋粮大省,这些主产省作物的长势都是这几年较好的一年。

但是客观地讲,今年我国农业气象年景总体是偏差的,年初我们就这么预测的。洪涝灾害重于常年,尤其是南方洪涝灾害重于常年,但是干旱总体偏轻,洪涝主要影响是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是局部的、阶段性的,不会影响全局。干旱主要集中在辽西、蒙东,辽宁西部和内蒙东部交界的地方有几个县,旱窝子,传统旱区,持续时间不长,也影响有限。今年大家可能比较关注的病虫害,就是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这都是常年偏重发生的,今年前期基数比较高,但是草地贪夜蛾我们布了四道防线,防控效果比我们预想的要好,据监测分析,目前没有造成大的危害。

下一步,将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立足抗灾夺丰收,环环紧扣,一招不落,加强分类指导,落地落实后期田管措施,全力以赴地夺取秋粮的好收成,确保今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实现小康之年粮食和农业丰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