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干院
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新时期促进内需、发展内向型经济的重要依托,是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农村流通体系的现代化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国家产业安全、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价格稳定、食品质量安全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采取各种措施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在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1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对我国经济社会 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是指以满足城乡居民需求为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农村流通服务健全、流通主体多元、流通渠道通畅,形成网络覆盖城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不断推进农村流通体系智慧化、高效化、绿色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具体包括农村流通产业体系、冷链物流体系、市场体系、服务体系、支撑保障体系的现代化和政策体系的不断优化。
1、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是新时期我国促进内需、发展内向型经济的重要依托。近年来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全球需求的下降,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从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以加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转变为注重内需和国内产业优化升级的内向型经济。2017年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内需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绝对力量;我国农村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2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1.5倍;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1391.3亿元,平均每年增幅超过50%。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农用物资需要面临常年、大规模、长距离甚至是跨国流通。作为连接供需两端的农村流通体系为构建内向型经济承担着促内需、保供应、增动能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
2、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质量仍不高,现代化的农村流通体系通过实施智能化的采摘、冷链仓储、物流配送、分拣加工,不但能够大幅提高流通效率,还能带动上游开展智慧农业、定制农业、高端制造,带动下游涉足第三方冷链物流、无人售货、供应链金融等新兴产业;通过供应链管理达到供求信息的精准匹配,实现以销定产、零库存,避免盲目生产、价格大幅波动和高库存;通过区块链、射频、AI技术使农产品便携式快速检测、全程可追溯、品牌防伪识别更为简便易行。总之,农村流通体系正在从生产端向消费端主导转变,将有力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向高质量、高水平阶段迈进
3、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是保障国家农业产业安全和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在我国农村流通领域,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等多种生产性投入物资以及部分食品加工业企业均面临外资垄断困局,2017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已达到9554万吨,对外依存度超过85%,然而大豆、玉米等多种粮食种子的定价权、供货权甚至上下游产业链被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威胁国内产业安全。产业链割裂、主体规模小而分散是制约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和竞争力的掣肘因素,亟待从流通环节切入加以优化。构建统一的数据集成、监管管理和国内外贸易信息平台,能够避免外资进一步控制我国粮食储存、流通体系;在流通环节以更加市场化、绿箱补贴的方式扶持涉农主体,助推产业链上下游整合,能够增强对跨国垄断集团的抗衡力量。
4、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抓手。随着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加快推进,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短板需要补齐,其中生态资源环境的恶化制约了乡村振兴的实现。现代化的农村流通服务组织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土壤修复、废弃物回收利用,构建“投入品管理-农产品种植-农产品流通-再生资源回收”全产业链的流通服务体系,提高了农村资源集约利用度,减少环境污染,在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同时,还能够留住“乡愁”,实现“农村美”。农民的增收主要通过流通环节来实现,然而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重生产、轻流通”的经济发展思维使农村流通长期滞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比由1978年的2.57扩大到2017年的2.71。现代化的流通组织通过订单农业、代耕代种、股份合作、统购统销等方式带动、引领小农脱贫增收,避免小农因信息不对称而受损。
2、农村流通体系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流通体系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离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1、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设备仍相对滞后。虽然我国农产品物流总额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但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却呈下降态势,表明受制于基础设施条件的制约,农产品物流发展相对滞后于工业品。2017年全国冷库人均拥有量只占美国的1/4,占日本的1/3。农村地区交通、仓储和通讯等硬件设施投入不足,经营设施简陋、服务能力难以提高,不能适应现代化农村流通体系发展的需要。
2、农村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偏低,业态相对落后单一。虽然我国农村流通己出现了多种渠道、多主体参与的格局,但流通主体规模仍偏小、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全国有40多万家从事食品生产的企业却缺乏大企业、大品牌,2017年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2∶1,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较大。目前城市零售业创新发展如火如荼,而在农村,夫妻店、杂货店、集贸市场依然是主要业态,农村商业网点设置不足,业态结构单一、信息化服务水平落后,现代化的交易结算、产品检测、仓储、运输、保管、金融保险、仲裁机构等配套服务严重不足,限制了农村流通体系的现代化。
3、流通技术创新应用不足。长期以来,我国流通都被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被忽视。发达国家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冷藏冷冻技术,农产品采后损失率有效控制在1.7%~5%,而我国则因物流技术落后,综合冷链应用率仅为19%,致使农产品采后损失率高达26%~30%。另外,我国电子商务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大多为国外掌握,网络设备关键部件和软件开发的基础平台为国外控制,在网络管理、安全保密条件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技术差距较大,威胁国家产业安全和产业竞争力。
4、制度保障不配套。我国农村流通产业涉及领域多,行政管理权分散,国内市场分割封锁、难成体系,体制性交易成本较大。到目前为止,关于产业安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期货、农产品经纪人的相关法律迟迟未出台,致使各类交易市场无序发展、缺乏监管,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商业贿赂等现象频现,严重影响了农村流通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此外农村流通企业税负和各种手续费较高,多种税费叠加,导致流通费用占到商品总成本的50%以上。沉重的税费负担极大地增加了流通企业的成本,推高了商品价格,损害了消费者福利,降低了流通效率。
3以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推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构建农村流通现代化治理体系。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产业安全法,从育种、投入品管理、种养殖、物流到加工,进行全产业链的部署和管理。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期货、农产品经纪人、反垄断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改革市场管理制度,规范市场准入、农产品定价和诚信经营,打击恶性竞争、滥收费、恶意垄断和囤聚期货行为,维护农村流通市场的公平性。二是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决策的农村流通工作领导小组,共同解决农村流通网络节点体系建设的规划、土地、资金、管理等问题。三是不断优化政策扶持方式。重点扶持批发市场追溯系统、信息化、废弃物处理等公益性项目建设。通过更加灵活的补贴方式如贷款差额补贴、反周期补贴、资源保护补贴和农产品贸易补贴等,提高农民收入和国内产业竞争力。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数字化监管,构建农村流通供应链管理云平台,打造政府、消费者、产销主体、行业协会、媒体等社会主体共同监督、共同治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2、推进农村流通体系重点领域建设。重点支持自主核心知识产权、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循环经济和深加工产业,发展现代流通产业体系。完善政府购买机制,建立现代化粮食收储、农产品交易及大数据中心。支持农村地区交通、冷链仓储和通讯等硬件设施投入,创建农村流通信息中心,推进农村流通体系智慧化、数字化。加快升级农产品交易市场智能化仓储物流、数据交换、网上订单交易、拍卖交易等现代化交易管理方式。
3、完善社会化的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为行业企业提供品牌推介、品牌评估和诚信评价等专业服务,并完善行业自律机制。鼓励个体运销户和农村经纪人向企业化、公司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供销、邮政等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农村流通网络综合利用效率。采取政府推动、市场拉动、部门联动的做法,搭建农业、扶贫、科技、保险、金融机构的合作新机制,为农村流通上下游主体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
主办单位:唐山市供销合作总社
联系电话:0315-2823135
ICP备案:冀ICP备13009492号 网站标识码:1302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