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这个概念自提出到升级为国家战略,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中以来,不白也从不同角度,全面剖析了“乡村振兴”的初衷、路线、时间表、亮点,以及我们一线农创人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今年一号文件发布,不白又针对“乡村振兴”的国家大势,提出我们作为草根涉农创业者,应该好好把握的三个关键词:产品思维、人才至上、资本为王。
既然政策如此大好,想必全国上下都会拥戴和支持吧?
其实不然,这段时间总有农友跟不白提出疑惑:这会不会是国家又给我们挖的一大坑呀?
今天,不白就来谈谈大家的具体担忧点包括哪些?
政策是好
最怕瞎折腾
国家大倡“乡村振兴”,让全国上上下下都觉得属于乡村的春天,正大踏步朝着我们走来。我们农友或会从过去的去基层政府办事吃“闭门羹”,甚至被扫地出门,变成所谓的倒履相迎。
这本是好事,也是我们所期待的。但觊觎“乡村振兴”这块肥肉的人,可不止我们农创人,政府企业、学术社会,都已撸起袖子准备下手了。他们的到来,当然也可为乡村振兴提供帮助和支援的作用。但我们更怕这些人鱼龙混杂,给乡村带去各种瞎折腾。
不白这段时间游历各地,总会听说现在国家政策很好,某地要准备举办大论坛,动辄就要花上几百万元。其中,有100多万是要给某高校、某规划机构、某主办方的,算是会务组织费。
这次现象,让不白不自觉想起多年前的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来了。虽然,这两波建设的确带来农村某些基础硬件设施的改善,但更多的是“假大空”,是瞎折腾,只肥了少数人的腰包而已。农民背井离乡的趋势没有改善,乡村的教育和文化越来越没落,乡村的土地、水和空气也愈加受到污染。
警惕4种状态
乡村振兴才能更扎实
那瞎折腾和“假振兴”具体又有哪些表现状态呢?不白觉得,至少有4种:
▎第一,被“水泥思维”主导一切。
大家去如今所谓“美丽乡村”看看,街道、大广场、河道甚至各个角落都被水泥覆盖,还有乡村里到处充斥的城市草皮公园、假山假景、搬迁过来的绿化草木等,千篇一律的城市化样板。
在不白看来,这样的面子工程很要命,须杜绝。因为我们的乡村总有其自身的生命肌理、审美趣味,绝对是不可以被水泥和所谓的城市美学所窒息的。
▎第二,被“快思维”严重支配。
改革开放快四十年了,中国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各领域发展充斥着工业式的“快思维”:快速撷取,快速周转,快速获取利润、快速赢得政绩。
可是,乡土社会的本质是“慢”和“缓”,是很难快起来的。“快思维”贸然进入“慢乡村”,很容易导致快速破坏乡村。所谓的精准扶贫、帮农致富等根本性工作,也就很难得以真正落实。
▎第三,被既得利益者强度绑架。
乡村基层是既得利益者的天下,各种利益关系链、利益纠葛、相互攀附等,屡见不鲜。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虽好,但若落地基层,陷入既得利益链条中,恐怕执行起来很容易变形变调。
就比如乡村规划。近年城市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不少规划界人士的目光转向美丽乡村建设。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凭“复制黏贴”这个简便工具,抢占乡村建设的话语权,营造乡村“一规就灵”的氛围。总出模式样板,却多没能落地的,收费还往往忒贵,没好几百万下不来。
而且这些人所提出的样板模式,又容易和乡村基层政府人员一拍即合。既能获得面子上的好看,还能从中谋取更多利益。导致乡村建设被引导到所谓的建筑、景观规划等狭小领域,不仅把国家对乡村的善意短期化,还会将社会对乡村的关注庸俗化。
结果就是乡村本来就不多的资源被浪费,政府资源被少数乡村获取,最终肥了这些既得利益者,乡村更本质的难题却被掩盖了起来。
▎第四,被“成功学”疯狂包围。
当你问起任何一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的未来要怎么走时,当地的干部无一例外地会告诉你6个字: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俨然成了灵丹妙药,包医乡村百病。有些乡村,已经开始进入第二第三轮的美丽乡村建设了,仍然只是在一些所谓的旅游线路上涂脂抹粉,村庄内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其它事务却不闻不问。
这样一来,美丽乡村建设实际上成了为少数游客服务的所谓美好了。试问一下,全国有几个乡村是靠着乡村旅游发展起来的?和此相伴左右的,还有民宿成功学等等,不一而足。
到底怎么办?
两个低层思维一定要有
避免和解决上述4种状态,“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央一号文件里都提得比较清楚了。只有真切落实到位,“乡村振兴”才能更有希望。
此外,还有两个低层思维,不白觉得我们一定要有。
首先,要相信农民的智慧和力量,重建乡土文明和乡村自信。
乡村振兴首先是文化的振兴,是让农民更自信、更强大的振兴。这就要求我们,把更多本乡本土的人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助理,有章有法地循序推进新乡村规划,而不要被走江湖式的所谓规划师或政府的政绩观左右。把农民的潜在自信释放出来,成为主体,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所在。
其次,构建乡村自主互助,掌握城乡市场链接的主动性。
乡村振兴,要有自己的乡村经济学,需要构建属于我们农民的经济系统。只有农民自己成为经济的主人,才不会被扑面而来的所谓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给忽悠了。
有了经济主动性之后,我们也要大胆向外开放和对接,把自己的好产品,利用有效的商业化思维,主动卖向城市、供给城里人,让城市人成为我们优秀产品的依赖。
不白认为,这条路注定艰难且漫长,但这也是我们一线农创人可以大展拳脚的广阔舞台。为了乡村的美好未来,我们值得为之努力奋斗。
反之,乡村振兴如果不去信任乡土社会和农民力量、不去发扬乡土文化、不去正确而主动地利用商业和市场思维、没有树立起生态和人文的意识,是注定走不远的,只会成为新一轮的折腾而已。
主办单位:唐山市供销合作总社
联系电话:0315-2823135
ICP备案:冀ICP备13009492号 网站标识码:1302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