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其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探索下,乡村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与此同时,乡村人才队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平衡不合理;基层干部年龄普遍偏大,农村引领人物相对匮乏;农村吸引力不足,配套机制不健全,“引不来留不住”,迫切需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也聚焦乡村人才“引育留用”全环节,共话如何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引进来”“留下来” 打造以产引才以才促产新局面 要素持续流失,是造成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根源之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要素之一,也是关键一环,就是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也强调:“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我们的年轻人、知识分子,也要双向流动。一方面在城镇化过程中成为新市民;另一方面农村对人才需求很大。”
人才向乡村流动,等同于注入了创新“活水”,持续激发乡村的内生动能。这也得到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巧和爱人孙振中分别从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辞职,返乡成为“新农人”。孙振中现为江苏省供销合作社的江苏苏合农业社会化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致力于为全省农业生产提供全要素、全过程、全产业链服务。
远行,归来,带动一片,致富一方。新时代“新农人”的画像,因这些“领头雁”们而被勾勒得更加清晰。
要想更好地“引进来”,就必须营造利于人才向乡村流动的环境和条件。其中,产业作为乡村事业平台的有机组成,应着力构建以产引才、以才促产的共赢格局。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河间市兴村镇大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石炳启聚焦产业引才,建议要通过分级分类搭建平台,围绕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高技能人才培育等重点领域,因地制宜打造各类创新创业载体。要做优生态聚才,进一步深化人才领域“放管服”改革,满足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多样化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建湖县天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鲁曼建议启动全国性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据了解,仅“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17年来就累计派遣11620名志愿者赴苏北,开展为期1至2年的志愿服务工作,近60%的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继续扎根基层。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也表示,余村正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新青年行动,创新开展“全球合伙人”计划,希望更多优秀青年加入进来。
新时代10年,我国累计有1120万人返乡回乡创新创业,平均每个主体带动6至7人稳定就业、15至20人灵活就业,农村创新创业日渐活跃。
引进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能留下来,在乡村的广袤大地上实现自我价值,也有更多的社会认同。因此,重视人才引进的同时,更要努力创造珍惜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认为,乡村发展、建设和治理的确需要人才,尤其是需要高素质的年轻人,因此,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建设人才队伍,而不是简单地说“乡村留人”。“一是加大对乡村劳动力专业化的培训和教育;二是构建各类专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机制;三是为城市各类人才到乡村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他说。
多维度为乡村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正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达成。
“多元化”“强起来” 打造有层次的人才梯队
如果说人才队伍建设是开往乡村振兴的一列火车,那么它一定由多层次的人才梯队组成。
鲁曼建议,要加强政策导向,开辟多元化的乡村人才资源,包括稳定乡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乡村干部三支队伍,激活乡村能工巧匠、职业农民、农产品经纪人三类能人,招引乡贤精英、城市投资精英、农业技术精英三类精英。
全国政协委员、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心表示,要创新职教融合发展的思路,构建全新的农业基础人才评价体系,从课堂、实验室走到田间、工厂,充分调动复合型人才的产业归属感,多角度建立农业人才培养矩阵。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火车头”作用,充分发挥返乡创业人才、能人大户的“引擎”作用。
“村里的能人组成了我们裴寨发展的基本管理团队,逐渐成为村‘两委’骨干,也是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的有生力量。”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对此深有感触,“我们不仅要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实现自我价值,还要给他们提供像城里一样的便利、优质生活环境。”裴寨产业园规划创建了人才孵化基地,包括配套齐全的人才公寓等基础设施,支撑裴寨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与此同时,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要因地制宜,坚持需求导向,根据乡村振兴需要、岗位需要、人才需要,制定更精准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更好地实现人才能力不断提升。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返乡入乡创业园、农村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等建设。魏巧表示,近年来,一大批文化水平高、学习能力强、敢闯敢干的返乡大学生逐渐成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农业规模经营的投入和风险认识还不够。“我们和江苏大学农机学院共建田头培训学校,希望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新农人’实训农场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乡村人才队伍的“层次分明”,还体现在“引进来”的同时,也要充分挖掘本土人才的发展潜力。
“就拿我们发展旅游和电商来说,没有懂运营管理的人才,产品就卖不出去,名声也叫不响。”于是,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灵寿县车谷砣村党支部书记陈春芳将目光向内,鼓励动员在家乡工作的高中生、专科生安心扎根,并给他们量身定制岗位,将创贷政策、审批服务等送上门。“先让在农村的年轻人有面子也有里子,再逐步壮大产业、优化环境,人才自然回流。”
人能尽其才则乡村百事兴。高质量发展中的人才队伍正汇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乡村的广阔天地,正孕育着崭新的春天。